前几天刷到博主Pearlieee的一条爆火视频,里面的观点引起很多人共鸣:
“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想要的是爱,但事实上,我们只是渴望被选中、被肯定的感觉。”
Pearlieee在视频里提到,在亲密关系中,我们常常会陷入这样的误区:
“ 你说你想要爱,其实是想要认可。”
“你说你想要伴侣,其实是想要一个人指着你说:你就是那个对的人,你已经足够好了,我看见你了,我选择了你。”
这听起来像寻找“真爱”,实则是一种对“被选中”的执念。
这类人往往内化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情感公式:被选择=安全;被渴望=有价值;被需要=有意义。
因此,很多人认为自己很难走进一段关系,原因就是“没有人选中我”。
或者进入关系后,TA们会用尽一切办法,让自己被对方坚定地“选中”,否则就会陷入焦虑与挣扎,常常患得患失、自我怀疑、无法忍受任何冷落或沉默。
但这并不会让我们得到爱,反而会让我们失去和他人真正连接、平等相爱的能力。
那么在亲密关系中,为什么我们会沉迷于“被选中”的感觉?如何走出这种误区,走向更自由、更真实的亲密关系?
今天,壹心理就来和大家好好聊一聊。
执着于“被选中”的本质
是对“确认感”的过度追求
在亲密关系中,“被选中”的执念,描述了一种关系状态:
一个人更在乎自己有没有从伴侣身上获得回应与承诺,而不是两个人之间是否有真实连接,或是关系质量是否稳定等等。
这种关系的核心是“确认感”:用对方的选择来证明自己的价值,而非基于平等、理解与共同成长的爱。
因此,相比健康的亲密关系,迷恋“被选中”的关系的人,可能会有以下4种倾向:
1.爱的方向:需要反复确认自己是否被偏爱。
健康的亲密关系是一种双向付出和流动的爱,彼此给予、彼此接住;
迷恋“被选中”的关系,则更关注“我有没有被确认、被偏爱”。
这并不代表后者不会“主动付出”,相反,为了维持“被选中”的感觉,很多人反而会过度付出,总是优先考虑对方的感受,不断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。
但这些“主动”,背后并非出于真正的亲密愿望,而是为了换取一种“我在对方心里很重要”的确认感。
2.爱的基础:总是焦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。
健康的亲密关系建立在平等和真实的基础上。你可以自然地做自己,也相信对方在了解你的真实自我后,依然会选择你、接纳你;
而在迷恋“被选中”的关系中,爱的基础是“价值焦虑”——
你总觉得“我还不够好”,于是不断在关系中做加法:我要变得更好、更懂事、更听话,更想要证明自己值得被爱。
久而久之,亲密关系变成了一场持续的“价值表演”,生怕一旦松懈自己就会被放弃。
3.安全感来源:需要依赖对方的肯定来获得安全感。
健康的关系里,安全感源自稳定的信任与沟通。你知道就算对方今天忙了一点、语气平淡一些,也不代表爱减少了。
你们可以开诚布公地交流情绪与期待,关系的稳固感来自“我们有能力面对问题”。
而在迷恋“被选中”的关系里,安全感更多依赖于对方的肯定:TA有没有及时回复我的消息?有没有每天说“我爱你”?
如果这些外在信号减少,你就会陷入焦虑和猜测:TA是不是不爱我了?是不是有人比我更好?
高分英剧《正常人》中的女主角 Marianne 就符合以上几点。
她在每一段恋爱中都无条件满足男友的要求,无论对方提出多苛刻的行为,她都顺从地照做。
和男主角Connell恋爱时,即使Connell并没有对她提出要求,她还是会不断地追问: “ 这样你开心吗?”“你觉得我做得好吗?” 还反复向他强调: “你可以对我做任何事。”
当Connell表示,自己并不想对 Marianne 做她不愿意做的事时, Marianne 反而焦躁不安起来,不知道怎样继续面对这样的关系。
这是因为她对爱的理解,被困在“越被需要越有价值”的框架里。
她并不是在追求真正的连接,而是通过放弃真实的自己,来确保自己不会被“丢下”。
4.关系节奏:无法享受安稳平静,反复迷恋给自己带来不安的人。
健康的亲密关系即使进入平淡期,也能感受到情感的稳定与被看见。
迷恋“被选中”的关系却将平静解读为冷漠,把情绪起伏当成爱的证据。
于是,你可能会下意识地主动挑起矛盾、测试对方,或者在关系里慢慢抽离,因为你不知道如何在平静的情况下继续感受爱。
知名美剧《欲望都市》中,女主角Carrie就是这样一个角色。
在播出的六季中,她都在和Mr.Big的关系中反复挣扎:
一方面,Carrie沉迷于被Mr.Big选中的满足中。
对方帅气、有权势,身边从不缺追求者,却会告诉Carrie “你才是那个能让我笑的人” 。这种万里挑一的偏爱,让Carrie沉溺其中。
另一方面,即便她很想要一个承诺,但Mr.Big却一直回避,甚至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再婚。她假装不在意,可Mr.Big却转头娶了别的女人。
尽管如此,她还是一次又一次地回到Mr.Big身边,重复这种她自以为的“真爱”,目的就是回味“被选中”的幻想。
讽刺的是,当她遇到温柔、稳定的伴侣Aidan时,反而感到不安,甚至主动破坏了这段感情。
为什么人会迷恋于“被选中”的感觉?
首先,拥有这种执念的人,可能成长于“条件式养育”的家庭环境中。
比如:
父母只有在考高分、听话时才表扬你,平时则忽视甚至批评你;
你需要不断察言观色,小心迎合、努力证明自己,才能换取父母的关注;
或者你总是被拿来和别人比较,被反复灌输“别人家的孩子才更值得喜欢”的观念。
这些经历会让你内化一个信念:爱不是自然而然的,而是需要争取和赢得的。
Marianne 就是这样,她从小在冷漠、缺爱的家庭中长大。父亲早逝,母亲几乎不和她说话,只偶尔询问她的成绩,哥哥则总是欺负她。
为了在家里安全生活下去,她习惯了把自己放在“配合与忍耐”的位置。
她在恋爱中的种种表现,也是这种模式的延续。
这正是迷恋于“被选中”的心理根源:一个人不再相信自己值得被爱。
当一个人长期以“我需要被肯定、被喜欢”为主导来建立关系,就很容易陷入心理学家Donald Winnicott提出的 “假自体关系” 中:
你呈现的不是真实的你自己,而是你认为“会被选中”的样子。
你的神经系统只能在混乱的关系中感受到爱,你的潜意识让你总想为对方做点什么,哪怕TA并不需要。
相反,稳定、平静的爱反而让你觉得无聊、陌生、不对劲。
你寻求的不是“爱”,而是“被选中”;你不是在寻找理解和支持,而是在寻找一个让你相信“我终于够好了”的人。
其次,迷恋于“被选中”,可能是部分女性的“集体无意识”。
从童话小说到偶像剧,我们不断被灌输一种“浪漫叙事”:
你不需要被所有人喜欢,只要有一个“特别的人”坚定地选中了你,从此你就值得被爱、值得幸福,一切人生难题都会迎刃而解。
这种剧本听起来动人,却往往让人陷入一种危险的误解:真正的爱,不是理解和陪伴,而是命运般地被偏爱。
韩国作家金爱烂的短篇小说《你的夏天还好吗》中,叙述者在讲述自己的爱情萌芽时,是这样说的:
“尽管我不喜欢撒娇、忸怩作态,然而我还是期待有人像寻找隐秘画卷似的发现我,在我额头上画个爽快的大圆圈。”
长久以来,很多女性已经习惯将自己放在“被挑选”的位置上,觉得只有被动的、害羞的、等待别人来爱的女性,才会得到好的爱情。
于是,无论这个女性在职场上、生活中有多么干练独立,一旦遇到爱情,她依然会被这样的“浪漫叙事”深深困住。
高分台剧《我可能不会爱你》中的女主程又青就是如此。
在工作中,她的性格强势到甚至有些咄咄逼人;在家庭中,身为小妹的她却承担起照顾姐姐和哥哥的责任,一家人都指望她拿主意;然而到了爱情中,她却不断怀疑自我。
恋爱受挫时,她会哭着问朋友: “是不是我不够可爱?会有人来爱我的对不对?”
高富帅丁立威在追求她时,用的还是老一套的手段,以“霸道关心”之名行越界之实:故意肢体接触、送她不喜欢的花、强迫她喝牛奶……
程又青虽然因此感受到边界感被冒犯了,但还是忍不住承认自己“招架不住”丁立威的攻势。
她受的教育和理智,让她对丁立威说出: “你其实就是把妻子当做附属品”。
但根植在潜意识中的观念,又让她无法抗拒这种“被选中”的感觉。
如何走出“被选中”的执念?
正如博主Pearlieee在视频中提到的:这样的执念并不会终结于“被某个人选中”。
因为伤口不是从TA们开始的,它始于你拒绝面对的那些部分。
如果内在的匮乏感没有被理解和接纳,那么即使进入一段看似理想的关系,也很难真正获得安全感。
这种模式可能会导致持续的关系焦虑、过度敏感、反复寻求确认,不断上演“自我否定—寻求肯定”的负性循环。
要真正打破这种心理模式,关键不是找到那个“选中你”的人,而是重新建立你对自己的基本价值感。
首先,学会“自我觉察”。
每当你在关系中感到焦虑、不安或急于获得回应时,可以先问问自己:
“我现在想要的,是对方的陪伴,还是只是想证明对方还爱我?”
这个觉察非常重要,它可以帮助你把“爱的需求”和“确认感的渴望”区分开。
只有当你能看清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,才能不让“被选中”的幻象支配人生。
其次,建立内在的“确认系统”。
你可以试着这样练习:
● 回忆那些你真诚付出行动的时刻,哪怕没有被谁特别看见,它们依然是真实的。
● 给自己写一封信,列出你最喜欢自己的10个特质。
● 每当你陷入“别人是不是足够爱我”的怀疑时,尝试把注意力转回自己:“我有没有好好爱我自己?”
当你越能肯定自己,就越不需要从他人那里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。
接着,重建你对亲密关系的态度。
健康的亲密关系不仅仅是“我在你心中独一无二”,而是“我们愿意一起努力,成为彼此生命中重要的人”。
它是双方共同建构的,不是被命运选中的。
你可以试着在关系中表达需求,而不是测试对方是否“足够在乎你”。
当对方没有完全理解你时,不要急着否定这段关系,而是理解本来就是一个慢慢靠近的过程。
真正的爱,是在相处磨合中一次又一次地不断选择彼此,而不是一次性“被选中”后就不再动摇。
最后,请给自己一点耐心。
你可能仍会时不时渴望“被偏爱”的感觉,也可能会在平静的关系里感到不安。
这没有关系。
改变不是对旧模式的彻底切断,而是逐步建立新的理解方式,学会看见并安抚自己情绪和需求。
当你不再执着于通过他人的回应来确认自己的价值,你会发现,爱可以是一种平等、稳定、可持续的存在。
最后,想和大家分享《我可能不会爱你》中程又青的一段话:
“有时候我觉得,那就是我的人生。一直在等待那个提领我的人。但原来我并不是一个等待被提领的箱子,而是一个可以装载许多故事的包包。”
或许我们无法遇见一个天生完美的伴侣,但我们也可以学着放下“被选中”的执念,去经营一段真实、平等、安稳的关系。
愿你在这样的关系里,可以舒舒服服地做自己。
愿你相信,你不需要“被选中”,也依然被爱。
世界和我爱着你
作者: 麦子
编辑:一颗多肉、笛子
图源:网络、unsplash
参考文献
[1]Winnicott, D. W. (1965). The Maturational Processes and the Facilitating Environment: 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Emotional Development. London: Hogarth Press.
[2]Illouz, E. (2012). Why love hurts: A sociological explanation. Polity Press.
[3]Deci, E. L., & Ryan, R. M. (2000). The “what” and “why” of goal pursuits: Human needs and the self-determination of behavior. Psychological Inquiry, 11(4), 227–268.
在亲密关系中,很多情绪问题如缺乏安全感、患得患失,其实都源自对于 “被选中”的执念。
这样的心理模式往往是长年累月形成的,想要真正打破并产生改变,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努力。这个过程如果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,会更轻松、高效。如果你也有类似的情况,想要勇敢迈出第一步,不妨预约心理咨询师聊一聊。
在心理咨询中,咨询师会为你构建一个温和而包容的环境,帮助你逐步建立新的理解方式,学会看见并安抚自己情绪和需求,活出自在、舒展的自己,收获美好关系。
为了鼓励更多人体验心理咨询,壹心理推出了半价咨询优惠活动。原价¥400~1000的心理咨询,首次下单仅需¥200/次!
点击下方海报,立即预约 ↓
财富牛配资-杠杆配资公司-在线配资论坛官网-安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