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本谈判代表再度无功而返,成了美国关税政策的最新“受害者”。据报道,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近期已是第七次奔赴美国进行磋商,为了争取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会面,他甚至不惜延长行程。然而,结果却依然是白忙一场,不仅没见到人,谈判更是毫无进展。
就在赤泽亮正刚刚返回日本之际,美国总统特朗普随即发难,公开指责日本“被宠坏了”,抱怨美国长期进口日本数百万辆汽车,这种状况“不公平”。紧接着,美方传出消息称,将暂缓与日本的谈判,转而优先与印度等其他国家推进磋商。
日本方面为挽救谈判可谓用尽心思。4月16日,赤泽亮正在白宫还戴上了印有“让美国再次伟大”的帽子,极力迎合美国。日本媒体甚至形容,日本政府已使出浑身解数,只求能在谈判中取得一线生机。
距离美国设定的“对等关税”暂停期限7月9日,仅剩下不到一周时间,然而形势依旧胶着。虽然英国和美国率先签订了所谓的“框架协议”,但这份协议并未解决钢铝关税等核心争议,仅被视作象征性成果。欧盟内部则在“签还是不签”的问题上犹豫不决,担心既失去内部平衡,又害怕美方随时反悔。而加拿大虽刚与美国达成初步共识,却也很快遭遇美方以“数字税”为借口的威胁,最终只能被迫让步。
如今,各国与美国的贸易谈判现状几乎可用八个字总结:谈不拢、谈不动、谈了也白谈。白宫寄望于在3个月的关税“缓冲期”内重塑全球贸易格局,显然已是难上加难。
彭博社最新报道称,白宫至今未能在这段时间内实现预定目标。尽管特朗普的高级顾问仍信誓旦旦地宣称,预计在7月9日之前将完成多达十几份协议,但外界普遍认为,这些协议多数只是框架性文件或空头承诺,真正触及核心问题的实质性谈判还远未开始。
杜克大学教授蒂姆·梅尔直言,白宫或许会对外宣布一些所谓“贸易协议”,但这些文件与人们对“协议”的常规认知相去甚远。
随着“关税大限”的临近,市场的不安情绪也在快速升温。更令人困惑的是,美国政府内部对谈判期限的态度分歧明显。商务部长卢特尼克声称,将“很快与10个主要贸易伙伴达成协议”,而财政部长贝森特却释放出“可能延至9月”的信号。至于特朗普本人,则依旧高调强硬,宣称“我们想干什么就干什么,我甚至想给所有人发封信,告诉他们‘恭喜,你们得缴25%的税了’”。
当前外界普遍困惑,美国到底会坚持7月9日的最后期限,还是打算再次延期,留出更多谈判时间?
对此,中国银行研究院主管王有鑫在接受采访时分析认为,美国内部官员在谈判时间表上的分歧,实质上是内外博弈和谈判策略的双重产物。部分官员释放“延期”信号,是出于现实考量——目前谈判仍存较大分歧,同时美国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剧;而特朗普则试图通过施加时间压力,逼迫对手让步,同时巩固其在美国蓝领选民中的政治基础。
不过,这种摇摆不定的谈判策略,已对金融市场带来实质性冲击。自4月以来,美国股市波动幅度明显扩大,债券市场承压,美元也持续走软。
德勤在最新报告中警告称,即便美国最终能敲定若干贸易协议,并将平均关税降至约7.5%,美国2025年的经济增速仍可能低于前两年水平。若谈判破裂、关税税率升至25%左右,美国可能在年底陷入经济衰退,金融市场或将再现债市动荡。
美国这套打着“公平贸易”旗号,实则充满霸凌性质的“对等关税”策略,虽试图通过施压迫使各国就范,但效果却越来越有限。从议题设定到谈判节奏,美国始终想掌握主导权,然而如今已难再奏效。
真正的贸易谈判,拼的从来不是谁嗓门大、谁出手狠,而是谁能真正遵守规则、守住信誉。美国这种朝令夕改、反复无常的操作,让所有谈判对象都失去信任。当谈判桌上唯一确定的就是“不确定”,原本属于美国的谈判优势,也在不知不觉间被反噬。
越是强推施压,美国的所谓“贸易再平衡”政策,反倒成了加剧市场分裂、引发信任危机的催化剂,最终的结果,是美国自身在全球的经济影响力和信誉持续流失。特朗普政府嘴上再怎么“放狠话”,恐怕也难挽回这场自导自演的“贸易闹剧”所带来的后遗症。
财富牛配资-杠杆配资公司-在线配资论坛官网-安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