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知否》里沈从兴,细琢磨起来真是让人膈应。明明在皇帝赐婚之前,有的是机会把小邹氏娶进门当续弦,他偏拖着不办;等张大娘子堂堂正正嫁过来了,反倒火急火燎把小邹氏纳成妾,这里头的弯弯绕绕,全是精明算计。
你瞅瞅他娶了张大娘子之后那副做派,整天对着小邹氏哭天抹泪,一口一个"对不住你姐姐",装得跟个深情种子似的。可当初邹家主动提出来,想让小邹氏给他当续弦,他是怎么推脱的?一会儿说"心里装不下别人,忘不了你姐姐",一会儿又扯"一直把你当亲妹妹看",就这么拖着耗着,死活不松口。结果呢?皇帝一道圣旨下来,让他娶张大娘子,他接得比谁都快;转头就把小邹氏收作妾,还让皇后给了个诰命身份,这操作真是把"两面三刀"玩得明明白白。
展开剩余75%说白了,他就是打心底里嫌小邹氏出身不够。自己成了国舅爷,正妻的位置哪能随便给个没什么家世背景的姑娘?张大娘子就不一样了,张家是世代勋贵,娶了她,沈从兴这国舅的权势才算有了实打实的靠山。可他又怕落个"忘恩负义"的名声——毕竟大邹氏是为了救皇后才死的,这份情摆在台面上,他不能不认。于是就想出个自以为"两全其美"的馊主意:正妻要找高门大户的撑场面,小妾就用小邹氏来堵邹家的嘴。
邹家也不是傻子,心里跟明镜似的——跟沈家绑在一起,才是最划算的买卖。要是让小邹氏当个义妹嫁出去,哪有留在沈府当妾、沾着皇亲国戚的光来得实在?张家那么有权势,尚且护不住出嫁的女儿周全;沈家要是只当个"娘家"给小邹氏撑腰,又能有几分力道?对邹家来说,最牢靠的法子,就是把邹家和沈家捆在一条船上。
可沈从兴心里门儿清,才不乐意被邹家拖下水。别看他嘴上说得好听,"甘愿烂在邹家的坑里",那也得是邹家为沈家付出才行。沈家的权势富贵才是根本,真要拿沈家的家底去填邹家的窟窿,那大邹氏的牺牲还有什么意义?但他不能把这心思摆在明面上——毕竟唯一能理解他的大邹氏已经没了,邹家要是一人一口唾沫,都能把他淹死。于是他就耍了个阴招,故意把邹家和沈家的矛盾,全引到小邹氏和张大娘子身上。
张大娘子一进门占了正妻的位置,沈从兴就顺势开始表演:整天唉声叹气,说自己多愧疚亡妻;对着邹家人就诉苦,"我是被迫娶张家女的";转头又对小邹氏画饼,"我心里真正想娶的是你"。邹家人一听这话,火气全撒到张大娘子身上——他们不敢怪皇帝,就觉得只要除掉张大娘子,小邹氏就能上位。
可实际上呢?就算没了张大娘子,沈从兴的下一任正妻也轮不到小邹氏。皇帝肯定还会给他找个有背景的家族联姻,哪怕再从张家挑个姑娘,也绝不会让小邹氏坐上主母的位置。沈从兴这号人,就是典型的"又当又立":既想稳稳当当地做国舅享富贵,又想落个"深情重义"的好名声。这德性,跟顾廷烨他爹顾偃开一模一样——当年贪图白氏的嫁妆,又嫌弃人家出身,骨子里都是既想要好处,又不想担骂名的算计。
最后受苦的,还是张大娘子和小邹氏。一个成了他攀附权贵的工具,一个成了他安抚旧人的幌子,说到底,都是被他算计得明明白白的牺牲品。这号男人的精明,真是藏在每一句"深情"里,让人越品越觉得心寒。
发布于:山西省财富牛配资-杠杆配资公司-在线配资论坛官网-安全配资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